第76章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“甜油。”

&esp;&esp;第33章 掌骨骨折内固定

&esp;&esp;是夜,谢府。

&esp;&esp;灯火通明的书房中正有客来。

&esp;&esp;换了家常衣着的谢照,毕恭毕敬请前来的老者坐下:“父亲近来总觉体虚乏力,夜汗淋漓,吃了几味药也不见好,是故请王公您来瞧瞧。”

&esp;&esp;书案的另一端,是刚放下笔的谢敬泽。在身前这位曾历任刺史、又名满天下的前辈面前,他丝毫不敢端着一州吏长的架子,亲自起身去扶。

&esp;&esp;王焘摆一摆手坐下:“伯瞻,令郎既请我来,你我便只是病人与医者,你且坐下,老夫替你诊脉。”

&esp;&esp;谢敬泽颔首代替行礼,坐下后将手腕伸出。

&esp;&esp;书房中点了数盏油灯,四面的光源照着对面而坐的两人,在空阔的墙壁上映出重叠的影子。

&esp;&esp;王焘垂腕压指,凝神地为他诊脉。片刻后,语重心长地道:“你是忧思过重,所以脾虚肝郁,老夫可替你拟一方。不过用药只是治表,要根除疾病,则要将心放下。”

&esp;&esp;“王公所言甚是。”谢敬泽被他说中了心事,长长地嗟叹。

&esp;&esp;“昨日杨光翙太守公与郭公书信,提及突厥在太原异动。九门等地亦传有胡人作乱。如今局势动荡,事端异生,听朗之说陈留有身份不明的胡人出没,我不得不挂心啊。”

&esp;&esp;说完,他将手指轻轻扣在案面上,目光在灯影中明晦不定。

&esp;&esp;王焘缓缓收回手,明白了对方夜请自己的目的。

&esp;&esp;“老夫已经致仕,朝堂上的事恐怕不能为郭公与伯瞻分忧。”

&esp;&esp;他伸出手,旁边的年轻人便立即递上纸笔。王焘一边伏案写方,一边平心静气地道:“至于那突厥少年,于老夫而言只是病人。而老夫如今也不过是个医者。”

&esp;&esp;他将写好的药方折了两折,交给谢照。

&esp;&esp;“王公误会晚辈之意了。”谢敬泽叹道,“您是医者仁心,自然对所有病患一视同仁。而我等为官宦,为了百姓则不得不有取舍。不瞒您说,近来晚辈这里也吹来些边地的风声,所以心绪难安,辗转难眠,才特特请了前辈来。”

&esp;&esp;这话说得恳切。

&esp;&esp;于公,王焘是六朝元老,见惯了风云变幻。于私,他亦是谢望的恩师,更是谢敬泽一直仰赖的前辈。所以他今夜请王焘来,并不为指摘官医署里的事情,而是希望对方能指点迷津。

&esp;&esp;王焘注视着他紧绷的面容,唇角含了淡而深远的笑意:“伯瞻可曾听说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?”

&esp;&esp;韩非子的文章谢敬泽自然是读过的,他点点头:“扁鹊数见蔡桓公,告知其病情,而蔡桓公讳疾忌医,最后病入骨髓而死。”

&esp;&esp;话到这里,他似乎有所领悟:“您老的意思是……”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