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眉心中箭的安守忠瞪大眼睛,从秦赵会盟台上跌落下来。
&esp;&esp;他的双目无法合上。
&esp;&esp;以秦王之尊,李瑄可以上阵杀敌,但不会这种无意义的挑战。
&esp;&esp;当初在新丰的时候,安守忠有机会和李瑄一战,但他却选择逃跑。
&esp;&esp;“秦王天威……”
&esp;&esp;士卒们举起兵器长喝。
&esp;&esp;落日的余晖,为秦赵会盟台渡上一层金黄。
&esp;&esp;光芒也照在李瑄的脸上,犹胜朝阳。
&esp;&esp;第393章 安禄山出逃洛阳,叛军哗变
&esp;&esp;洛阳。
&esp;&esp;崔乾佑率领十万燕军主力刚回洛阳,就传来唐军从西沃古渡渡河的消息。
&esp;&esp;这意味着什么,崔乾佑心里再清楚不过。
&esp;&esp;安守忠危矣!
&esp;&esp;一旦唐军攻破灵宝狭道,挺入新安县,大燕这就要玩洛阳保卫战了。
&esp;&esp;毫无疑问,洛阳是坚城。
&esp;&esp;而守城的意义,在于大局战略,求反败为胜之机。
&esp;&esp;就像是历史上的雎阳保卫战一样,张巡、许远长达一年多的坚守,挫败了叛军席卷江淮,快速占领华夏的意图。
&esp;&esp;安禄山失去范阳,失去中原。没有任何援军。
&esp;&esp;死守洛阳败亡只是迟早的事。
&esp;&esp;“朕就要死无葬身之地了,你们这么多人是酒囊饭袋吗?打不过李瑄小儿就罢了,连阻止一时都这么困难,朕要你们何用?”
&esp;&esp;紫薇城,明堂,大燕文臣武将齐聚一堂,看着安禄山在殿台上大发雷霆。
&esp;&esp;百官内心充满忧虑,范阳起兵,如风卷残云,至洛阳建都建国。
&esp;&esp;那时,文武百官人人喜悦,他们想抢夺功劳、出谋画策,封侯拜将。
&esp;&esp;特别是潼关大胜,南阳大胜的时候,连洛阳士绅都认为安禄山该拥有天下,纷纷献出珍宝。
&esp;&esp;时运变化无常,短短半年时间,大燕失去战略主动。
&esp;&esp;明明兵强马壮的样子,却像是空中楼阁一样。
&esp;&esp;“怎么都闭嘴了?平时七嘴八舌哪去了?快给朕献计策?”
&esp;&esp;“啪!”
&esp;&esp;怒气之下,安禄山将玉案上的果盘、酒杯推倒。
&esp;&esp;那清脆的声音,使所有文武大臣的脖颈一缩。
&esp;&esp;安禄山又怒瞪严庄、高尚这两位谋士,是他们激起自己的野心,将他带到不归路。
&esp;&esp;皇帝之梦,并不舒坦。
&esp;&esp;他不再奢望去得到玉环娘子,饱暖思淫欲,此时的安禄山并不“饱暖”,而是想全身而退,保住自己的富贵。
&esp;&esp;他不再有雄霸天下的野心,只想偏安一隅,安心享乐。
&esp;&esp;“回陛下,儿臣愿率领兵马至洛阳城西,拼死与李瑄一战,以护卫陛下离开洛阳。”
&esp;&esp;这时,义子安忠臣站出来,向安禄山请缨道。
&esp;&esp;留在洛阳迟早是死。
&esp;&esp;不如先击败郭子仪、李广琛、张巡的兵马,再渡黄河回范阳。
&esp;&esp;从而依靠范阳坚城,割据东北。
&esp;&esp;“疾风知劲草,关键时刻,还要靠吾儿。”
&esp;&esp;安禄山见安忠臣愿意为他排忧解难,心中多些宽慰。
&esp;&esp;还是他的义子靠得住。
&esp;&esp;就像现在的安守忠一样,冒生命之危守卫灵宝。
&esp;&esp;“陛下,留在洛阳将是孤城悬守,应尽快离开洛阳,以图东山再起。”
&esp;&esp;严庄出面说道。
&esp;&esp;现在保住小命要紧。
&esp;&esp;“崔将军,你觉得灵宝大概能抵抗多久,唐军又需要多久能到达洛阳。”
&esp;&esp;安禄山没有搭理严庄,他对严庄的话置若罔闻,主动询问崔乾佑。
&esp;&esp;他肯定是要离开洛阳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