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天将军 第452节(2/2)

&esp;&esp;如果李瑄真拜相,依然可以令监察御史监察诸军,执行法度……

&esp;&esp;第249章 吐蕃成为附属,回到长安

&esp;&esp;次日,大军陆续离开湟水。

&esp;&esp;李瑄亲自送河朔大军十几里,他与王思礼、阿史那扶汶等将领边走边聊。

&esp;&esp;他心中想着河陇的将领,关键时刻,不知有几个可用。

&esp;&esp;李光弼是忠于国家的人。

&esp;&esp;李瑄虽然是李世民的后代。在宗室体系下,他是没有资格继承大统的。

&esp;&esp;就算李隆基的儿孙死完了,轮也是轮到李治的子孙。

&esp;&esp;河东,将来可能还会被安禄山得到。

&esp;&esp;但安禄山没有掌控河东军。

&esp;&esp;安史之乱的时候,安禄山只是以范阳、平卢,以及契丹、奚、韦室、靺鞨、同罗等组成的胡部联盟起兵。

&esp;&esp;作为河东节度使的治所太原,不论是安禄山,还是史思明。从始至终,都未攻下。

&esp;&esp;看着河陇骑兵远行后,李瑄叹一口气。

&esp;&esp;他已将王思礼举荐朔方左厢兵马使,举荐阿史那扶汶为丰安军使,举荐以前的部下郭合苍为丰安军副使。

&esp;&esp;他对灵武郡的八千丰安军还有巨大影响力。

&esp;&esp;李瑄的根基是陇右、河西。

&esp;&esp;即便不掌兵权,他也有信心振臂一呼,得到其中的兵马。

&esp;&esp;几年后,曾经跟着他的亲卫,跟着他战斗的士兵,都会成长成骨干。

&esp;&esp;他的提拔的将领普遍年轻,有的才二十出头,皆可以到壮年。

&esp;&esp;河东、陇右军离开,但他们的主将李光弼、程圭要留下来,随李瑄一起去长安接受李隆基授与英雄勋章。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随着时间的推移,在军功入相的规则之下,李瑄的入相之势越来越明显。

&esp;&esp;此时李瑄的功绩传遍大江南北,每过一日,李瑄的威望强大一分。

&esp;&esp;昔日那些军功入相的将领,和李瑄的功绩比起来不值一提。

&esp;&esp;李瑄抄袭过不少诗篇,这个时代的诗歌,是为大臣的加分项。

&esp;&esp;李瑄也办理过多起案子,提出过理财的策略,且效果显著。

&esp;&esp;以前人们觉得李瑄的年龄是硬伤。

&esp;&esp;而现在李瑄的年龄已经被无视。他的功绩和成熟稳重,早已把年纪的劣势抹平。

&esp;&esp;李瑄自己也有这种感觉。

&esp;&esp;所以他才会提前对僚属进行安排。

&esp;&esp;公输青子已经制作好弹棉花弓和弹棉花锤。

&esp;&esp;之前曹国胡商送李瑄一袋棉花,将其取出,试着弹一下,发现颇为费力。

&esp;&esp;经过多次改进,才轻松许多。

&esp;&esp;李瑄下令工匠将成熟的弹棉花弓和弹棉花锤制造最少百件。

&esp;&esp;以后还会制造更多。

&esp;&esp;由公输青子教导士兵,等棉花成熟后,让士兵为百姓弹棉花。

&esp;&esp;如何去使用棉花,李瑄记录成册,交给佐吏,让他们传达给百姓。

&esp;&esp;“启禀李帅,吐蕃大论恩兰·达扎路恭,以使者的身份求见。”

&esp;&esp;湟水城外的士兵刚撤完,罗兴入内禀告李瑄。

&esp;&esp;恩兰·达扎路恭只带着几名随从,被唐军一路护送至湟水城。

&esp;&esp;“吐蕃终于来了,我还以为他们不服气呢!”

&esp;&esp;李瑄一直未去长安,就是在等吐蕃的动静。

&esp;&esp;末·结桑东则布将吐蕃发生的事情告诉他后,李瑄觉得玛祥·仲巴杰执政,多半会向大唐妥协。

&esp;&esp;因为不妥协只能被灭亡!

&esp;&esp;甚至不需要李瑄,唐军完成高原训练,就可翻越巴颜喀拉山。

&esp;&esp;“将吐蕃大论带到府衙!”

&esp;&esp;李瑄让亲卫带恩兰·达扎路恭入湟水城。

&esp;&esp;半个时辰后,恩兰·达扎路恭站在府衙外。

&esp;&esp;他抬头看着庄严的节度使府衙,内心五味陈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