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89节(2/2)

&esp;&esp;“得了,别扯淡了,四叔那边怎么解决?你可有办法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有些头大,说道:“还能怎么解决,交给圣皇和娘娘处置吧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愤愤的道:“四叔太不知足了,就他劳苦功高?四大塞王哪个不是功绩卓著?”

&esp;&esp;“别人就没和他一样违规讨封。”

&esp;&esp;本来是三大塞王,秦晋燕。

&esp;&esp;后来秦王朱樉被废,就剩下晋燕二王。

&esp;&esp;等朱雄英长大,他的核心班底蜀王朱椿去辽东坐镇,湘王朱柏去了交趾坐镇。

&esp;&esp;大明的塞王变成了四个。

&esp;&esp;四大塞王也有强弱,晋王朱棡和燕王朱棣的实力是最强的,功劳也是最大的。

&esp;&esp;朱棡坐镇河西,军政一把抓,麾下河西军团精兵二十万。

&esp;&esp;朱棣坐镇草原大漠,同样是军政一把抓,麾下北方军团精兵十五万。

&esp;&esp;为啥以前群臣那么忌惮晋燕二王,这就是原因。

&esp;&esp;后来朝廷开启大分封,加之晋燕二王相互制衡,大家才稍稍放下心来。

&esp;&esp;本来一切好好的,朱棣突然要给朱高煦讨封,自然引起了朱雄英的不满。

&esp;&esp;不过他还是惦念着自家四叔,并未将此事公之于众,而是让徐妙锦给徐妙云写信劝说。

&esp;&esp;就是怕此事传开,有人借此弹劾朱棣。

&esp;&esp;听着他发牢骚,陈景恪却笑道:“你不会真以为燕王恃功而傲吧?”

&esp;&esp;朱雄英说道:“难道不是吗?他就是个大字不识一箩筐的莽夫,干出这事儿我一点都不奇怪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哑然失笑,永乐大帝是莽夫?

&esp;&esp;“燕王确实不喜欢读书,可并不代表他政治嗅觉差,他心里可比谁都清楚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质疑道:“他清楚?他要是清楚,难道不知道此事犯忌讳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正色道:“你有没有察觉到,晋王远征西域以后,朝堂上关于草原大漠的讨论变多了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思索了一番,道:“好像还真是,弹劾草原官吏、政策的奏疏,确实变多了。”

&esp;&esp;说完他马上恍然大悟,道:“我懂了,三叔走了,就没有人能制衡四叔,朝廷有人开始忌惮他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是的,不过朝臣忌惮他,也不完全是出于私心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颔首表示理解,真要是出于私心反而不会找燕王的麻烦。

&esp;&esp;只有真正担心国祚的人,才会担忧燕王权势太大,威胁到中央朝廷。

&esp;&esp;“任由那些人忌惮,很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猜忌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,四叔这么做就是故意授人以柄,将猜忌引爆,把一切摆在台面上是吗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八九不离十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心里好受了许多,但依然头疼的道:

&esp;&esp;“可是,问题是引爆了,该如何解决啊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笑道:“你糊涂了,军屯啊。现在草原已经相对稳定,正好建立军屯所。”

&esp;&esp;“然后将此地收归朝廷管理,燕王的实力就被大大削弱,群臣自然也就不会再担心此事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大喜道:“是了是了,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。”

&esp;&esp;草原大致相当于前世的内蒙。

&esp;&esp;漠北指的就是内蒙以北,包括外蒙、北海等广阔区域。

&esp;&esp;燕王的势力退出草原,威胁性大大降低。

&esp;&esp;而且他主动退出这里,也是一种表态,我没有别的心思大家放心。

&esp;&esp;到时候群臣就算还担心,也不好再说什么。

&esp;&esp;正如徐妙云所说的那般,朝廷确实还需要燕王坐镇漠北。

&esp;&esp;心事解决,朱雄英非常高兴,打趣道:

&esp;&esp;“四叔果然老奸巨猾啊,连我都被他蒙在鼓里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正因为他是你四叔,先入为主之下,你反而想不到这些。”

&esp;&esp;“换个人这么做,你一眼就能看出是怎么回事儿了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深以为然的道:“所以说,感情容易让人失去理智啊。”

&esp;&esp;这时,陈景恪忽然说道:“你不会以为,燕王的事儿就这么解决了吧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疑惑的道:“没有吗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提醒道:“讨封的事儿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惊讶的道:“讨封不是四叔故意的吗……你不会是说,他真准备给朱高煦讨封吧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