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85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“洛阳才刚成为新都,百姓大多都是新迁来的,日子还没有好起来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,而少关注生计之外的事情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摇摇头说道:“也不算错,但这只是其中一小方面,答案其实我以前已经说过很多次了。”

&esp;&esp;说过很多次了?

&esp;&esp;朱雄英陷入沉思,良久才试探的道:“认同感和归属感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赞道:“聪明,就是认同感和归属感。”

&esp;&esp;“算上吴王时期,陛下在应天经营了三十年,那里的百姓都深受陛下恩惠。”

&esp;&esp;“自然而然的也就心向陛下,对大明也更加有归属感。”

&esp;&esp;“所以大明战争得胜,他们才会跟着一起高兴,才会一遍又一遍的讨论。”

&esp;&esp;“洛阳百姓大多都是从外地迁徙而来,因为远离天子,就无所谓什么归属感。”

&esp;&esp;“谁当天子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,天下是叫大明还是叫大元,对他们并无区别。”

&esp;&esp;“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,对胜利的喜悦自然也就比较平淡。”

&esp;&esp;这种话可谓是大逆不道,但陈景恪说的自然而然。

&esp;&esp;朱雄英也完全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,就犹如在讨论等会儿吃什么一样正常。

&esp;&esp;“朝廷已经采用了种种政策,来减轻百姓的负担。”

&esp;&esp;“远的不说,仅摊丁入亩一项就可以说是远超历代的仁政。”

&esp;&esp;“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让他们产生归属感吗?”

&esp;&esp;说到后面,他语气里已经隐隐带有不满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叹道:“有句话叫做不患寡而患不均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?”

&esp;&esp;“因为对比,有对比才会显出差异。”

&esp;&esp;“大家都穷,反而没人会说什么。”

&esp;&esp;“大家都勉强填饱肚子,有一个人却能每天能吃肉。”

&esp;&esp;“大家的日子明明比以前好了,心中却反而产生了不满。”

&esp;&esp;“凭什么我只能勉强糊口,他能天天吃肉?”

&esp;&esp;朱雄英鄙夷的道:“这种思想实在是……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摆摆手阻止他继续往下说:“我们不讨论这种思想的对错,也无需去批判它。”

&esp;&esp;“我告诉你这些,只是为了让你知道,这是人之常情,是人的本性之一。”

&esp;&esp;“道德家可以去批判这种思想,作为君主你要做的不是批判。”

&esp;&esp;“而是承认他存在,然后学着去利用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皱眉道:“利用?这种思想如何利用?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说道:“你仔细想想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喃喃自语道:对比……不患寡而患不均……

&esp;&esp;想了半天,却始终不得要领。

&esp;&esp;陈景恪暗自摇头,越是聪明的人就越容易掉入自己的思维里,或者说容易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。

&esp;&esp;眼下朱雄英就是如此。

&esp;&esp;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在题面上。

&esp;&esp;“咱们反过来思考,如果周围人都饿肚子,你每顿都能吃两块粗粮饼子,你会不会觉得很幸福?”

&esp;&esp;朱雄英肯定的道:“那是当然……”

&esp;&esp;说到这里他恍然大悟,说道:“我懂了,对比,幸福是对比出来的,归属感也可以通过对比产生。”

&esp;&esp;“百姓并不知道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样子的。”

&esp;&esp;“朝廷的政策再宽松,他们也不会有特别的感觉,甚至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。”

&esp;&esp;“我们可以告诉他们以前的朝代是什么模样,有了对比他们就知道大明的好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此他们对大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也就增加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赞许的道:“聪明,不只是历朝历代的情况,还可以将其它国家的情况告诉百姓。”

&esp;&esp;“总之你要让他们知道,大明是最好的,如此才能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连连点头:“好好好,回去我就将此事告诉皇爷爷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哎,你说如此简单的方法,为何历朝历代都不用呢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摇摇头,说道:“他们不是不想用,而是不敢用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骄傲的道:“确实如此,历朝历代谁能和大明一样厚待百姓的。”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