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20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蓝玉反驳道:“天下岂有强迫人不许剃发之事?”

&esp;&esp;有官吏道:“蓄发乃祖宗之法也,岂能轻改?”

&esp;&esp;蓝玉质问道:“是哪个祖宗说的必须留长发?我为何从未听说过?”

&esp;&esp;“且方才你们不是说,剃发有违孝道吗?现在怎么又扯到礼法去了?”

&esp;&esp;“你们反对人剃发,到底是为了孝道,还是为了礼法?”

&esp;&esp;“我蓝玉没有读过书,哪位来给我说道说道?”

&esp;&esp;一席话怼的众人哑口无言。

&esp;&esp;他们自己那一套逻辑根本就站不住脚,理发这是事实存在的事情。

&esp;&esp;你一边理发,一边喊着剃发不孝,那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。

&esp;&esp;然后又改口蓄发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,这简直是连脸都不要了。

&esp;&esp;但他们这一招,也只能用来欺负欺负老百姓而已。

&esp;&esp;用来对付蓝玉这样的悍将……信不信蓝玉敢当面揍他们一顿?

&esp;&esp;用道德的大帽子随意给人定罪?

&esp;&esp;至少朱元璋当政的时候,儒生们还不敢那么狂妄。

&esp;&esp;蓝玉站出来,他的一群部下自然也站出来表示支持。

&esp;&esp;而且一群没读过啥书的武将,竟然在嘴皮子上,将一群文官给压制的死死的。

&esp;&esp;其实这群武将们翻过来覆过去就两句话:

&esp;&esp;你们理不理发?

&esp;&esp;哪个祖宗哪本书说过不能剃短发?

&esp;&esp;可就这两句话,将对手所有的辩驳之言都堵的死死的。

&esp;&esp;面对这怪异的一幕,大家的心情都有点奇妙。

&esp;&esp;朱元璋也很意外,没想到蓝玉今天打嘴炮的能力竟然这么猛。

&esp;&esp;方才那些话,本来是他想用来质问这群官吏的。

&esp;&esp;没想到被蓝玉给抢先了。

&esp;&esp;不过这样也好,作为皇帝隐藏在幕后操纵一切才是最好的,自己亲自站出来总归有点落了下乘。

&esp;&esp;只是蓝玉竟成了自己的嘴替,实在有点怪异。

&esp;&esp;不过他也没有任由大臣们打嘴仗,眼见时机差不多,他就拿出了三份奏疏:

&esp;&esp;“这一份奏疏是陈景恪的自辩。”

&esp;&esp;“这一份是驸马都尉李祺所上,讲述的事情的来龙去脉。”

&esp;&esp;“至于这一份是翰林编修方孝孺所写……”

&esp;&esp;他拿起最后一份,表情有些古怪的道:

&esp;&esp;“方孝孺的文章,不愧是天下一绝,咱以为已经不弱于其师宋景濂……”

&esp;&esp;“这一篇论剃发之自由,写的尤为精彩,诸位一定不要错过啊。”

&esp;&esp;第178章 培养圣人?

&esp;&esp;正所谓人的名树的影,听到是方孝孺的文章,不少人都心中一紧。

&esp;&esp;尤其是翰林院的人,听到方孝孺这个名字,心里就开始发毛。

&esp;&esp;但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,总有不服气的。

&esp;&esp;有些听说过方孝孺凶名的人,心里很不以为然。

&esp;&esp;很厉害吗?那是他没碰到我。

&esp;&esp;而且皇帝这么夸一个叛逆,我辈脸面往哪搁?

&esp;&esp;必须要给他一个教训。

&esp;&esp;于是就有人接过了方孝孺的文章。

&esp;&esp;也有人接过了陈景恪的自辩奏疏,想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儿。

&esp;&esp;比如徐达,他肯定要站出来帮陈景恪的。

&esp;&esp;但身为大佬,必须要压轴出场才行。

&esp;&esp;只是还没等他出手,蓝玉就带着一帮子武将,将那群文官给压下去了。

&esp;&esp;他在一旁看的别提多开心了。

&esp;&esp;不过他也有点好奇,陈景恪到底是怎么打算的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